BFE、PFE、VFE和鹽霧法
BFE(Bacterial Filtration Efficiency)細菌過濾效率是利用3μm的霧化金黃色葡萄球菌以每分鐘28公升的流量,穿過口罩進行過濾效率的測試。至於為什麼是金黃色葡萄球菌而非其他的菌株,主要是因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是常見的呼吸道、傷口與醫院感染菌之一,而且容易形成穩定的的氣溶膠粒徑,對於模擬「飛沫/氣溶膠傳播的細菌」有足夠的臨床意義。然而對於現代口罩濾材來說,3μm的一種相對容易攔截的粒徑,因此市面的口罩要通過BFE法規標準並不困難。
PFE(Particle Filtration Efficiency)粒徑過濾效率是使用0.1μm的聚苯乙烯以每分鐘28公升的流量,穿過口罩進行過濾效率的測試。0.1~0.3μm的粒徑是最難攔截粒徑(MPPS, Most Penetrating Particle Size),雖然每分鐘28公升的流量並不高,但仍然足以體現醫用口罩的過濾效能,因此在美國與台灣的第二等級外科用口罩規範中,都有特別強調。
VFE(Viral Filtration Efficiency) 病毒過濾效率的測試方法和BFE一樣,但改用霧化phiX174嗜菌體附著於氣溶膠進行測試。VFE目前並未被多數國家的醫用口罩主管機關納入強制性法規標準,大多僅作為商業宣稱與行銷導向,主要是因為雖然PhiX174很小(僅27nm),但是主要載體仍為3μm的氣溶膠,所以過濾效率測試出來的結果和BFE的差異不大。
在眾多測試標準中,源自美國NIOSH 42 CFR Part 84的「鹽霧法」是最為嚴苛的過濾效能測試之一,這項測試被廣泛用於N95等高階防護口罩的認證。它使用的是0.26μm(Mass Median Diameter, MMD)的鹽霧粒徑,在每分鐘85公升的強勁氣流下,持續加載75分鐘。由於NaCl不像聚苯乙烯能穩定在單一粒徑,NaCl可能會凝結,所以分布粒徑較廣,故有另外一種說法,鹽霧法的粒徑是0.075μm(Count Median Diameter, CMD)。無論是標示0.26μm(MMD)還是0.075μm(CMD)都是鹽霧法的測試,通過此項測試的口罩,代表其在面對高強度、長時間的惡劣環境時,仍能提供可靠的保護,這也是其與一般醫用口罩在防護等級上的核心區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