皮膚微生態
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,不僅具有屏障功能,還是微生物群落的重要棲息地。皮膚表面覆蓋數以億計的微生物,形成一個複雜且動態的生態系統。這些微生物與宿主之間多呈現互利或共生關係,能透過免疫調節、養分競爭與空間佔據,避免病原菌過度增殖。隨著皮膚微生態研究的深入,其在皮膚健康維持與疾病發展中的關鍵角色,逐漸受到醫學與護理領域的高度重視。
皮膚常駐菌群包括細菌、真菌與酵母菌等,其多數對宿主具有保護作用。例如,部分菌株能產生抗菌物質以抑制病原菌,或透過消耗皮膚表面的養分與空間,阻止外來病原的定殖。健康皮膚的特徵並非「無菌」,而是「菌群平衡」。這種穩定狀態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,並支持皮膚免疫屏障的正常運作。
痤瘡桿菌 (Cutibacterium acnes) 與表皮葡萄球菌 (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) 是皮膚微生態互動的典型案例。C. acnes 主要分布於皮脂腺豐富的毛囊中,能分解皮脂並產生游離脂肪酸,使皮膚表面酸化,有助於抑制部分病原。然而,當皮脂分泌過多或毛囊角化異常時,C. acnes 可能過度增殖,引發炎症反應並導致痤瘡。S. epidermidis 則能分泌多種抗菌胜肽(如 bacteriocins),對金黃色葡萄球菌 (S. aureus) 等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,同時也能限制 C. acnes 的過度生長。這些菌群之間的互動,凸顯了「微生態平衡」的重要性:相同的菌種在不同環境下可能具有保護或致病雙重角色。
維護皮膚健康的核心,不在於「去除所有細菌」,而在於支持菌群平衡。可採取以下策略:
1. 溫和清潔:選用 pH 接近皮膚(約 4.5–5.5)的清潔產品,避免過度脫脂與刺激。
2. 避免過度消毒:日常護理中不必頻繁使用強力抗菌產品,以免造成菌群失衡。
3. 維護皮膚屏障:透過適度保濕與修復,保持角質層完整,為常駐菌群提供穩定環境。
4. 生活管理:保持毛巾、床單、貼膚衣物清潔乾燥,減少外來病原干擾。可選擇拋棄式洗臉巾等一次性清潔方式,以降低交叉污染風險。